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001-2011年间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提高,但强化他汀应用不足
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4月8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发表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2012-2014年度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牵头组织实施的“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 China PEACE)”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回顾性研究的又一结果,显示2001-2011十年间,我国AMI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显著提高,但强化他汀应用不足,且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
大量翔实的循证医学数据表明,他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高危人群强化他汀治疗所带来的临床获益更大。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所有AMI患者若无禁忌症,应尽早给予强化他汀治疗。然而,中国既往缺乏描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他汀使用情况的全国性研究。
本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了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有全国代表性的162家医院的14598例未记录他汀禁忌症的AMI病例,旨在评估十年间我国AMI住院患者的他汀应用变化情况,了解不同地区之间他汀应用的差异,探讨影响他汀药物使用的因素,提供改善靶点。
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的院内使用率由2001年的27.9%上升至2011年的88.8%。不同地区间他汀使用率的差异逐渐缩小。然而,在服用他汀的患者中,即使在2011年也只有50%的患者接受强化他汀治疗(根据中国指南定义为使LDL-C水平下降至少达40%的他汀剂量),且不同地区间差异明显,使用率最高的东部城市地区为使用率最低的中部农村的3倍。影响强化他汀使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女性、既往卒中病史、未检测血脂水平等,提示某些临床医生对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能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依据患者危险度分层使用他汀的意识不足。
本研究提示,如何规范使用循证医学证据明确的药物,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以进一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仍是临床医生和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