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负担研究:1990-2013年心血管病死亡状况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资讯部 刘明波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等在《THE LANCET》杂志在线发表了1990-2013年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结果。
该研究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GBD 2013)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所有可及的中国分省人口学和流行病学数据。研究结果显示, 1990年,中国有16个省份的首要死因是下呼吸道感染或早产并发症,有15个省份为脑血管疾病,另外2个(香港和澳门)是缺血性心脏病。至2013年,中国有27个省份的首要死因是脑血管疾病,5个省份是缺血性心脏病,另外1个(香港)是肺癌。同1990年相比,2013年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恶性肿瘤(肝癌、胃癌、肺癌)等,对寿命损失年的影响更大。
1990年,我国年龄标化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89.3/10万人,2013年则为307.18/10万人,降幅达到21%。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死亡下降71.2%,脑血管病死亡下降20.9%,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下降41.3%;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增加2.6%,外周血管病死亡增加91.9%。脑血管病是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但云南和甘肃的男性以及云南和湖南女性中脑血管病死亡率较低。其中,缺血性卒中上升了28.8%,而出血性卒中则下降了37.7%。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在男性中上升,而在女性中下降。1990-2013年间缺血性心脏病(男女合计)年龄标化死亡率变化不大。由于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改善,心血管疾病相关治疗可及性加强,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尽管年龄标化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但因心血管病死亡的绝对数字仍在快速上升,2013年较1990年增加了46%。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增加了90.9%,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7.7%。
研究还发现,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似乎与人均收入成反比,最贫穷的省份死亡率最高,但云南除外。缺血性心脏病在男性中的年龄标化死亡率最低为浙江的50.2/10万(95%UI:31.6-62.0),最高为黑龙江的218.9/10万(159.3-267.7),女性中,最低为浙江的38.7/10万(22.0-47.6),最高为黑龙江的165.8/10万(126.1-205.0)。虽然死因顺位与全死因死亡率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北方到南方的地域等级差异相对清晰,北方死亡率明显高于南方。